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邊玩邊學] 科教館特展-大海的塑囚

科教館特展-大海的塑囚

       這週末在台北的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有大海的塑囚展覽開展,除了靜態展外,還有攤位、活動及影片探討海洋垃圾。

       我們看了一部影片談海洋中消失的塑膠垃圾。 影片中有提到,海洋中的垃圾主要來源是因為設置在離海邊或水道不遠的垃圾掩埋場(原來國外也是),因為風雨的沖刷,使垃圾流入大海之中。沉入海床的塑膠沒有光和其他足夠的條件使其碎裂,完整的躺在海床上,海床成了垃圾場。而漂浮在海上的各種塑膠只佔海洋塑膠的1%,它們因著各種因素影響而碎裂或分解(有發現有的細菌似乎會產生酶來分解塑膠,並以其為食),許多細菌/蟲子會附著其上,成為一個個新生態環境,而當中有些細菌像是弧菌,就會隨著這些四處漂流的塑膠,而進到魚兒的肚子。
       
       影片中還介紹了針對微塑膠對海水細菌及魚兒影響的實驗。實驗觀察發現,在微塑膠海水中生活的小魚有腫瘤產生。另外也在外國人常吃的貽貝肉中發現超超小微塑膠。海洋生物們張嘴即食,無法善加分辨、挑選或過濾食物與非食物。胃裡誤食的垃圾與微塑膠,成為生病與死亡的主因,而成為人類盤中飧的,是否已被塑膠影響而帶病?

       我想到接下來在食物鏈中影響各種生物的可能性,不免擔憂。現實生活上,塑膠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上游到下游,應該正視並一起面對這個問題。上游研發製造者對塑膠成份研究如何減少對物種健康的負面影響;使用者皆主動多次重複利用或使用其他替代品,減少一次性垃圾的製造。研發時間與改變使用習慣需要時間,但這段期間垃圾還是不斷產生。所以檢視垃圾丟棄、回收分類處理及技術、焚燒、掩埋是否有更適合的處理方式與程序,應是當務之急。政府可以把靠近水邊的垃圾場進行整頓、遷徙或是再整理,合力研擬適合的場地、處理步驟及徹底執行,大家也要不怕麻煩的全力配合。垃圾處理與回收的成本很高,但是這攸關食物鏈中所有物種的生存,不能只考慮獲利與效益,還是要努力去做,找到共生的方法。

       不知道除了動物,植物是否也會受到影響?

影片名是The mystery of missing plasti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心情小語] 2024 生日快樂

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好好的看一部劇。這幾年幾乎是看濃縮解說版甚至加1.25倍,知道的是故事情節,人物關係糾葛,充其量可以說,嗯,有看過。 而人物在事件情境下的心情轉折、心境變化、人生選擇,都無法好好地感同身受。 最近剛好看到一部輕鬆的連續劇,於是今年生日送給自己的禮物是一集一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