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寫作] 尊重


尊重

以字上來看,「尊」可作為尊敬,「重」可作為重視。

生活教育中說要尊重他人,並且對應有的行為有所論述,但發現現實生活中,人與人間互動的行為,並不如師長所教。

相信大部分的人同意,「要受到他人尊重,其言行需有值得尊重之實」。於是心底便會對他人行為先給予評價,再對應尊重與否的行為。但是,我們卻忘了想想,希望受到別人尊重對待的自己,是否也做出值得他人尊重的行為。 

孟子曾說過「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是說必先自己尊重自己,之後會獲得他人尊重。
甚麼叫做尊重自己? 我認為,要具備三件基本要素。

第一是外表。外表當然不是指需要有細眉、大眼、長睫毛或當下流行的髮型穿著。而是注意自己的外表是打理的乾淨整齊還是邋裡邋塌。每天看看自己,臉乾淨嗎? 頭髮梳理整齊? 衣服乾淨、穿著整齊、搭配合宜?
外表還包含了,與人相處時的表情動作,表情是面帶微笑? 不笑? 還是臭臉相對? 動作是輕挑? 穩重? 閃避?
所有舉手投足之間都會反應出自己當下的情緒、性格,而這些都會影響他人對你的行動回饋與觀感。
/妳問,這些重要嗎? 只要走在路上,看看人們穿搭與對應互動的神情,當下給你/妳的感覺,再回頭想想,不重要嗎?

第二是說話。話,每個人都會說,難嗎? 我說:「不難!也難!」
首先是,說話的方法。相同的意思,用字不同、口氣不同、情緒不同,說出口後的結果也不同。
想想,甚麼樣的話語與表情,可以讓對方樂意完成打掃地板這件事?

「妳/妳現在去拿掃把,立刻把地板掃乾淨。」 (口氣兇,語調高亢快速,表情猙獰無笑容)
「請妳/妳現在去拿掃把,馬上把地板掃乾淨。」 (口氣平,語調平,無表情)

「地板很髒,我們需要一個乾淨的環境,請妳/妳現在拿掃把來掃乾淨。」(口氣溫和,語調平穩,表情堅定)

我想絕大部分的人會喜歡第三個表達方式,也會較樂於完成打掃。為甚麼呢? 因為話語與表情中,能讓人感受到禮貌和尊重。於是對方自然會有尊重的回應。

再者,說話的內涵。從上段不同用句表情,可以感覺出說話者當下情緒、性格。嚴格來說,自己說出的話便代表著自己是甚麼樣的人,也就是表達出自己的內在涵養。一個人的內涵的養成,是經過學習、體驗、內化的。我們從書本上學習知識、從他人的行為學習應對、我們思考是非對錯,價值觀的衝撞、我們經歷學習與人際關係挫折等等,從不斷歷練的歲月中內化成長,終其一生。

我認為要有內涵,便是從說話的方法與內容先開始。透過持續的閱讀思考、學習適當的用詞用句來表達情緒、觀察他人說話的語氣表情和應對方式,想想怎麼說會更好,並加以練習。當然,人遇到事情都會有情緒,不時會說出讓自己後悔自責的話,而我們也透過這個過程反覆檢視自己、逐漸下修發生次數、並學習放下過重的自我,學習如何修復與他人的關係。

第三是行為。至今,仍有許許多多的學者仍在觀察研究分析人類行為與情緒、性格、價值觀、成長過程的關係。
行為舉止除了會影響事情的結果、自己的情緒、還會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行為態度與觀感。一個人動作呈現坐不住、站不定、動作很大、眼睛或飄或轉等動作,我們通常會覺得判斷對方性格為輕浮、焦躁、不專心、忽視等等,因為行為也潛在表現一個人的性格內涵。是否有發現,當和這樣的人對話的自己也不免容易跟著浮躁起來。
那麼自身的行為舉止該如何才適當呢? 這就跟前面兩點有關係了。
簡單來說,行為是將自身的心理狀態用外表、話語和肢體動作呈現出來的結果。
同樣上面的例子,加上動作:
「你/妳現在去拿掃把,立刻把地板掃乾淨。」 (口氣兇,語調高亢快速,表情猙獰無笑容) (站遠遠的,手指對方)

「請你/妳現在去拿掃把,馬上把地板掃乾淨。」 (口氣平,語調平,無表情) (遠遠坐著,抬頭看一下對方就低頭忙自己的事)

「地板很髒,我們需要一個乾淨的環境,請妳/妳現在拿掃把來掃乾淨。」(口氣溫和,語調平穩,表情堅定) (走到對方前,一臂距離,雙眼看對方)

想想,這三個訊息的接收方,會有如何的反應呢? 想必仍是第三個行動會得到最多的正向回應。

人與人之間,必然會有互動,若是靜心回溯,會發現自己做出的一些負面行為舉動,連自己都摸不著頭緒,分不清內心複雜的情緒深意,如何能期望只有用五官接收行為表象的對方能夠真正明白自己呢?

若是收到訊息的人,也沒有察覺自己有受到你/妳的行為外在表象的影響,試問,接下來是否會有良好的互動? 你會感受到尊重嗎?

所以,我們需要不斷檢視自己內在情緒與想法,當自己對情緒有所察覺,更能自我調節情緒、調整外在表現,表情、言語、行為便不容易被負面情緒被牽著走,做出令自己事後懊惱的舉動。

持續練習如何利用表情、言語、行為舉動明白表達出自己的情緒,並且觀察對方是否能夠明確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態。

一個做到尊重自己的人─儀容整潔,表情柔和,眼神堅定,言之有禮,措詞妥當,語調應對得宜,視場合時間做該做的事,舉止合禮。

這樣的人,怎能不被人尊重呢?

後記:
這篇論說文的誕生,是因為這學期的故事媽媽時間有感而發。
我帶國小六年級,這班的孩子狀況多,情緒浮動,說話不禮貌,當時已經是下學期了,班導師還是一直換。知道時,心裡覺得這班的孩子會有這樣的狀況,應該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有被拋棄的感覺,所以用這樣的反應來保護自己,所以有了這篇文章的產生,也用一堂早自習說說我的感覺,希望他們能漸漸轉向內求。
當然,為了要讓孩子聽進去,可不能用文章裡這麼嚴肅的語氣。隔周,感覺孩子們對我的態度有好一些些,感覺有比較接納我。過兩周再見,孩子們又退化了一些。
深深感覺教育真的是要不間斷的一直說一直說,教育者也要以身作則,不斷親身表現給孩子看,孩子才能逐漸往好的地方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心情小語] 2024 生日快樂

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好好的看一部劇。這幾年幾乎是看濃縮解說版甚至加1.25倍,知道的是故事情節,人物關係糾葛,充其量可以說,嗯,有看過。 而人物在事件情境下的心情轉折、心境變化、人生選擇,都無法好好地感同身受。 最近剛好看到一部輕鬆的連續劇,於是今年生日送給自己的禮物是一集一集的...